有些寄生生物具有操控宿主行為的非凡能力。這些包括弓形蟲、蛇形蟲草菌、線形蟲、枝雙腔吸蟲以及某些病毒。它們透過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劫持宿主神經系統,為自身利益操控宿主行為。
微生物令人畏懼。我們看不見、聞不到、摸不著它們。我們知道其存在全憑數百年科學研究。17世紀時,荷蘭商人安東尼·范·雷文霍克因熱衷使用顯微鏡成為首位發現細菌者。直到150年後,路易·巴斯德才使「微生物能致病」的觀念普及。
如今我們知曉,微生物為生存會採取詭異且致命的策略,包括操控宿主心智的奇特能力。某些病原體已進化出強力操控宿主行為的能力,宿主最終可能因寄生生物影響而死亡。

弓形蟲
「吃我!我完全屬於你。這東西該不會有弓形蟲吧…」
受感染老鼠會顯著降低恐懼反應。
那麼弓形蟲的「罪行」為何?它劫持宿主心智,迫使宿主自我犧牲。
這種單細胞寄生生物常被稱作「弓蟲」,甚至可能是你如此喜愛貓咪的原因。它需要以貓科動物為最終宿主進行交配產卵。蟲卵隨貓糞排出,等待中間宿主吞食後孵化成長。待成熟後,弓形蟲會重返貓體完成生命週期。
寄生生物如何重返貓體?它對中間宿主實施心智操控,誘使其主動獻身於貓。
最常見的中間宿主是囓齒動物——貓的天然獵物。寄生蟲操控鼠腦使其忘卻對貓的天生恐懼。研究顯示,受感染老鼠較少躲避貓隻,甚至對其他危險反應遲鈍。若此駭人現象發生於人類將更恐怖。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感染弓形蟲,使其成為最常見的人類寄生感染之一。此寄生生物可能使感染者更無畏且易冒險。2002年研究發現,感染者更易發生車禍。科學家甚至持續研究弓形蟲與思覺失調症的潛在關聯。
目前對弓形蟲操控宿主的主要理論涉及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協助神經元間傳遞訊息,特別在與恐懼、動作及獎勵相關的腦區。弓形蟲具體如何運用多巴胺仍是未解之謎。
蛇形蟲草菌

這隻螞蟻或許受夠真菌操控,心想「我真的非得倒掛不可嗎?」
其罪行?製造殭屍螞蟻。
在恐怖遊戲大作《最後生還者》中,全球危機源於蛇形蟲草菌引發的腦部感染。類似地,該真菌亦是小說《贈予者女孩》與網路漫畫《殭屍男友》中類殭屍生物的靈感來源。鑑於蛇形蟲草菌的現實運作方式,這些流行文化描繪並非天馬行空。
在自然界中,蛇形蟲草屬真菌會感染昆蟲,其中最著名的品種偏側蛇蟲草專門針對木蟻。
這種被稱為「殭屍螞蟻真菌」的生物猶如操控木偶的「傀儡師」。被感染的螞蟻會出現異常行為:停止工作、爬上植物莖幹,最終緊咬葉片。隨後真菌從螞蟻體內破體而出,釋放孢子感染蟻群其他成員。
蛇形蟲草屬真菌如何操控宿主行為仍是未解之謎。真菌孢子最初是單細胞,在螞蟻體內分裂形成管狀網絡。有理論認為真菌像操偶師般控制螞蟻肌肉,但此解釋仍不完整,科學家持續研究中。
鐵線蟲

正從蟋蟀體內鑽出的鐵線蟲。其名稱源於古代誤認為是水中復活的馬鬃。
犯罪手法?從內部吞噬宿主。
鐵線蟲又稱戈狄恩線蟲,這種細長如絲的寄生蟲終生寄宿於宿主體內。已知超過300種鐵線蟲會感染昆蟲,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品種以蚱蜢、蟋蟀和蝗蟲為目標。
Tellinii線形蟲的幼蟲將卵產於水中,等待蟋蟀幼蟲攝入。當幼蟲成長離開水域後,鐵線蟲開始微妙改變宿主行為:阻止蟋蟀鳴叫,繼而操控其尋找水源。當宿主跳入水中溺斃,鐵線蟲便破體而出進行交配產卵,完成寄生循環。
鐵線蟲如何實現精神控制仍是謎團。研究者提出數種可能機制:
- 分泌神經傳導物質:改變蟋蟀神經系統以操控行為
- 表現趨地性蛋白質:此類蛋白可能感應重力或磁場等環境因素,影響宿主行動
儘管有這些理論,鐵線蟲的控制機制仍屬未解之謎。
枝雙腔吸蟲

綠色條紋顯示寄生扁蟲的幼蟲囊
犯罪手法?在毛蟲身上安裝「眼睛」
枝雙腔吸蟲又稱綠帶毛蟲寄生扁蟲,會感染蝸牛並將其轉化為幼蟲培育場。與弓形蟲類似,其生命週期需通過脊椎動物宿主(通常為鳥類)後才能重返蝸牛體內。
當蝸牛攝入含寄生蟲的鳥類糞便後,寄生蟲會侵入蝸牛眼柄並形成充滿蟲卵的囊泡。這些囊泡酷似鮮豔蠕動的毛蟲,用以吸引鳥類捕食。但蝸牛天性喜居陰暗潮濕處,不利吸引鳥類,此時精神控制便開始作用。
寄生蟲會改變蝸牛的避光性,迫使其爬向開闊區域。具體操控機制尚不明確,有理論認為是劫持了蝸牛的光感神經網絡。
最終,蝸牛被鳥類吃掉,寄生蟲就此完成其生命週期。
多去氧核醣核酸病毒

一隻感染寄生蜂的毛蟲,身上佈滿黃色蜂繭。
罪名?雙重欺詐。
多去氧核醣核酸病毒是終極的病毒操控者。牠們感染寄生蜂,而寄生蜂以毛蟲作為幼蟲宿主。病毒隨蜂類幼蟲進入毛蟲體內,其終極目標是確保主要宿主(寄生蜂)的成功。
病毒全面接管毛蟲的身心。毛蟲變得極度飢餓,瘋狂進食以提供蜂類幼蟲充足營養。隨著毛蟲持續進食,蜂類幼蟲快速成長,最終破體化蛹。
然而故事尚未結束。正常情況下,毛蟲在幼蟲離體後應能存活,但牠卻留下「守護」蜂蛹。科學家認為這種異常行為源自病毒對毛蟲大腦的控制。最終,病毒不僅確保寄生蜂成功繁衍,更藉此找到新宿主,過程中犧牲了毛蟲。
榮譽提名
- 流感病毒:克里斯·里伯2010年研究發現,流感患者可能比常人更熱衷社交。病毒透過噴嚏或咳嗽傳播,若真能增強社交慾,可謂自然界的狡詐計謀,惟尚無充足證據證實。
- 狂犬病毒:該病毒以引發恐水症聞名,雖非真正「畏水」。晚期患者吞嚥與呼吸功能受損,液體接觸會引發劇痛與恐慌。然其精神控制效果相較其他病毒較弱,故未入選最恐怖病毒榜單。
3. 瘧原蟲:引發瘧疾的瘧原蟲具「貪婪型」精神控制能力。牠操控蚊蟲增加叮咬次數以擴大傳播範圍,雖獲得更多擴散空間,蚊蟲本身亦因此獲得更充足血液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