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和廣東人一樣,愛吃,也懂得如何吃得好。歷史中中西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香港美食薈萃東西風味的奇觀。無論是熙熙攘攘的街邊餐廳、茶餐廳、粥店、甜點店,還是隱藏在小巷裡的瑰寶,這裡從來不缺食客。大排檔的魚丸、點心和永遠沸騰的鍋子總是熱火朝天,提供適合各種口味和預算的選擇。
香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始終處於緊張狀態。到了晚上,即使是一向光鮮亮麗的城市精英也會摘下面具,聚集在簡陋的攤位周圍,在辛苦工作一天后犒賞自己一頓美餐,無論眼前的問題有多大。
對於美食家來說,香港之旅完全可以圍繞著吃來規劃。之前我們已經粗略介紹過香港的手信、老字、燒臘等。這次,我們來探索另一個神奇的存在:魚丸。
魚丸在香港生活中隨處可見
魚丸是香港人喜愛的日常生活主食,也是經典港片中的常客。在《街頭卡門》中,劉德華讓陳奕迅去賣魚丸,這是一種小生意,代表著一種誠實謀生的方式,儘管這對於焦躁不安的陳奕迅來說幾乎就像是慢性自殺,他寧願在街上被殺。
《超級學霸》中,張衛健強勢登場,在校門口賣最大的魚丸,癡情地看著心儀的對象。
連前TVB明星胡杏兒也在綜藝節目中分享,兩個月減掉30公斤的秘訣之一就是以魚丸為主食。它們味道鮮美、令人滿意,而且相對不易發胖,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香港人有多愛魚丸?根據2002年網路傳聞,香港人每天吃掉375萬個魚丸,每人每年吃掉約185個魚丸。這個數字有增無減,反映出他們對魚丸的熱愛,魚丸已成為香港永恆的街頭小吃。
魚丸是許多香港人從小就吃的食物。學校周圍,路邊總有小推車出售醃製小吃、魚丸等。休息時間或放學後,吃幾串魚丸,沾上甜辣醬或咖哩醬,也是一種享受。魚丸因此成為香港學生最愛的小吃之一。
魚丸如何在香港紮根
魚丸是香港的移民食品。 1950年代,香港繁榮自由,吸引了一群尋求穩定生活的內地人。作為著名漁港,海鮮盛產,潮州移民充分發揮「靠海而生、靠海吃」的智慧,將魚丸生意帶到了香港。最初,為了節省成本,他們將較少的新鮮魚與麵粉混合,炸成魚丸作為配菜,出乎意料地大受歡迎,很快成為香港街頭小吃的中流砥柱。
到了60、70年代,由於海洋相對未受污染,香港漁民仍可使用優質魚類來製作魚丸。可惜的是,由於海洋污染和過度捕撈,魚的品質下降,不少香港老人感嘆“魚丸失去了魚味”,就像內地90後的孩子很難嚐到魚生蛋的味道一樣。和60 年代的後院雞。
開心不開心,吃點魚丸
如今,香港的魚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大陸人熟悉的咖哩魚丸,僅用20-30%的鯊魚肉與麵粉和香料混合製成,炸至金黃色,串在串上或用牙籤裝在杯子裡。這些攤位通常都是批發購買魚丸,所以味道都比較相似,每個攤位都靠著自己獨特的醬汁來吸引回頭客。醬汁通常是甜辣的,帶有淡淡的咖哩粉,蘸著吃時味道濃鬱。無論您是學生還是專業人士,它們都是深受喜愛的款待。
對於喜歡清淡口味的人來說,還有清湯加熱的原味魚丸。
另一種是勞力密集的潮州式手搗魚丸。想要做出好吃的魚丸,原料必須是一流的。傳統上,原料是黑魚、魚和鰻魚以適當比例混合。將魚去鱗、去皮、去骨,將肉與冰和水混合,搗成糊狀,然後用手和湯匙捏成丸子。
好的魚丸口感應該是嫩滑的(nián huá)。如今,由於可用的黑魚越來越少,許多製造商使用來自越南的冷凍魚,導致口味發生變化,通常被描述為「有嚼勁」。然而,在老香港人的心裡,它們卻失去了魚味,變得有些陌生。
儘管魚丸個頭很小,但製作過程卻相當費力。廚師們從凌晨 4 點或 5 點開始工作,不斷地搗碎魚醬直至其凝固,這一過程重複數百次,只為得到一個美味的魚丸。年輕人覺得這種勞動難以忍受,所以很多手工搗魚丸的師傅都退休了,把任務交給了機器,正宗的香港魚丸也漸漸遠離了我們。
吃魚丸,走吧!
隨著香港魚丸口味的演變,對於吃貨來說,無論正宗與否,到訪時一定要嚐嚐魚丸。想要品嚐懷舊的魚丸,可以前往大埔或長洲等漁民曾經盛行的地方。
長洲是香港最繁華的離島,就像一個原始的漁村,非常適合想要放慢腳步,踏上懷舊之旅的都市人。在這裡,魚丸有不同的大小,提供不同的味覺體驗。長洲特有的“大魚丸”,大小如網球,配上黑胡椒醬、咖哩醬、燒烤醬、酸梅醬等,保證每一個都吃得飽飽的。
想要吃“小魚丸”,可以直接前往著名的“金永泰魚丸”店,這是香港僅存的幾個仍然製作手搗魚丸的地方之一。每逢週末,這裡總是排隊,許多食客站在路邊吃飯。
又怎能忘記大埔呢?它曾經是一個漁村,現在以其新鮮的海鮮而聞名,許多傳統餐廳提供正宗的風味。由於堅持手搗魚丸,產量有限,先到先得,所以要早點去排隊。
蔡潤記位於大埔中央街,已有70年歷史。使用新鮮的魚是必然的,如果沒有黑魚,他們會使用更昂貴的替代品,使他們成為一個誠實的商人。每天下午兩三點就賣完了。
對於來香港的魚丸愛好者來說,熱咖哩魚丸是不夠的。魚丸麵、魚丸湯、魚丸火鍋……讓我盡情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