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明亮模式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Follow Us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認為自己知道該喝多少水?這些迷思將令你大吃一驚!

有些人避水唯恐不及,彷彿它有毒;另一些人則過量飲用,深信越多越好。但這兩種極端都有害。水雖然不可或缺,卻仍存在許多常見迷思,其中不少可能誤導大眾。以下我們將深入探討七個關於補水的迷思——你是否也中了招?

迷思1:每天必須喝八杯水

「每天八杯水」的觀念已深深植根於許多人心中,但現在是打破這個迷思的時候了。所謂「八杯」通常指每杯250毫升,總計2公升,但這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

根據《科學》期刊近100位國際研究人員2022年的研究,人體需水量差異極大。年齡、性別、活動量、氣候和體型等因素都會影響需求。例如,溫帶地區體重70公斤的20歲男性每日約需1.3公升,而同齡60公斤女性則需約1.15公升。

Advertisement

因此無需執著於「八杯」的數字,你的補水需求其實更個人化。

迷思2:喝水越多越好

雖然補水確實重要,但「越多越好」的說法並無科學依據。有人認為每天喝3公升水就能獲得完美肌膚等神奇功效,但最新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

一項涵蓋6萬多名受試者的研究發現,飲水量與死亡率呈L型關係。這意味著適量補水有益,過量反而有害。女性每日最佳飲水量為1.2-1.4公升,男性則為1.5-1.7公升。

迷思3:口渴才喝水

許多人只在口渴時喝水。但當口渴感出現時,身體其實已處於缺水狀態。皮膚乾燥、疲勞甚至便秘等症狀,也可能是缺水的警訊。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主動補水,每隔1-2小時飲用約200毫升。定時補充水分能幫助維持最佳水合狀態,無需等待口渴訊號。

迷思4:晨起喝鹽水

飲用鹽水在某些圈子被奉為「養生秘方」,實則有害健康。經過夜間代謝,人體晨起時血鈉濃度本就偏高,此時攝入鹽水可能加劇鈉超標,對高血壓患者尤其危險。

晨起首選應是溫開水。鹽水僅適用於大量流汗、腹瀉等電解質嚴重流失的特殊情況。

迷思5:無糖飲料代替水

有人選擇用無糖飲料代替飲水,認為更健康。雖然偶爾飲用無妨,但長期替代可能帶來健康隱患。

人工甜味劑雖被認定安全,但大量攝入仍可能影響代謝。且許多無糖飲料含其他不健康添加物。建議以清水為主,可適量添加檸檬、薄荷等天然調味。

迷思6:多喝熱水

「多喝熱水」的養生觀念深植人心,實則可能適得其反。攝入超過65°C的熱飲會損傷食道黏膜,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

建議飲用10-40°C的溫水,入口應有舒適感。熱水雖能帶來短暫暖意,卻非最佳選擇。

迷思7:運動不喝水

有人擔心運動時喝水會導致腹脹不適,實屬誤解。適時補水對維持運動表現至關重要。

建議採取少量多次的方式補水,既能維持水合狀態又不會造成負擔。長時間或高強度運動時,可搭配補充電解質或碳水化合物。

迷思8:大口牛飲

最後,那種「一口氣灌下大量水」的補水方式實不可取。短時間大量飲水可能打破體液平衡,造成血液稀釋,甚至升高眼壓。

正確做法是分次少量飲用,讓身體逐步吸收利用,既能持續補水又不會造成負擔。

補水之道:適量為宜

飲水關乎健康,但過猶不及。無論是破除補水迷思還是日常補水,關鍵在於找到個人化的平衡點。無需盲從流行觀念,傾聽身體需求,掌握科學原則,方能真正「喝對水」。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Previous Post

覺得老鼠很噁心?這些天才寵物將顛覆你的想法!

Next Post

擊退皺紋的瑜伽秘訣!9個讓肌膚煥發光彩的動作,效果驚人到你無法相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