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滑動短影片時,被琳瑯滿目的印度街頭美食影片吸引目光?
看似簡單的食材、不知名的香料、出乎意料的烹飪步驟,為何用雞蛋、蔬菜或肉類製作的料理,最後總會變成「糊狀」?

高溫與重口味:糊狀料理為何令人上癮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印度街頭這些糊狀料理,彷彿把熱帶陽光都熬煮進了食物裡。
地處南亞的印度以熱帶或亞熱帶氣候為主,高溫讓食物容易腐壞,需要醃製、風乾等特殊保存方式。許多香料本身具有防腐功能,配合烹煮更能延長保存期限。

考古證據顯示,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4600年前),南亞人就開始在烹飪中使用多種香料。而要讓這些香料充分釋放香氣,往往需要長時間燉煮,這正是形成「糊狀」的重要原因。
此外眾所周知,炎熱天氣容易讓人食慾不振。但重口味的料理恰恰能刺激食慾。在印度這種以高熱量油炸食品或甜食為主食的國度,這些糊狀料理既是comfort food,更是能量補充劑。

說到香料,罐子裡裝的神秘粉末正是印度「糊糊」的靈魂。印度的熱帶季風氣候特別適合香料生長,更是多種知名香料的原產地。介於東南亞與中東之間的地理位置,讓這裡自古就是香料貿易重鎮。
經過千年演變,印度人將香料調配技藝發展到極致,誕生出著名的「Masala」等複合香料。

馬薩拉:街頭美食的味覺核心
馬薩拉不等同咖哩,但二者常被混淆。印度各地都有獨門馬薩拉配方,通常包含胡椒、豆蔻、孜然、胡荽、丁香、肉桂等香料。不同配比組合能產生千變萬化的香氣層次,造就無窮無盡的料理變化。
印度料理還存在明顯的南北差異:北方馬薩拉多用乾香料,搭配烤餅等小麥製品;南方馬薩拉常混用羅望子等新鮮香料,主食與甜點多以米食為主,且多添加椰漿。

吃飽才是硬道理:糊狀料理的現實考量
這些「糊狀」菜餚盛行的原因,也與印度的經濟狀況和資源分配息息相關。儘管印度是最大糧食出口國之一,仍有超過兩億人口面臨飢餓。深植於種姓制度的巨大收入差距,使得相當比例民眾仍在為糧食安全掙扎。

從歷史角度觀察,在現代農業技術發展前,全球多數平民日常飲食本就以湯羹燉菜或粥品為主。即便在歐洲,人們也是靠濃湯或燉菜搭配麵包果腹。古印度以穀物豆類為主食,這些食材經香料調製後自然形成濃稠的「糊狀」料理。時至今日,這類菜餚仍是為大量人口提供飽足感與營養的高效方式。

宗教影響:印度「糊糊」為何素食手抓
宗教力量深刻形塑印度飲食習慣。作為印度教、耆那教等強調非暴力與素食主義的宗教發源地,多數印度人偏好素食。經濟條件較佳者對素食更為講究,這促使印度發展出風味濃郁且營養豐富的植物性料理。

為使素食更美味營養,大量運用香料、豆類與乳製品調製出理想「糊狀」。最經典的「木豆糊」(Dahl)便是以小扁豆為基底的糊狀料理,兼具飽足感與蛋白質,是印度家庭餐桌的常客。

手抓進食:文化傳統的延續
在印度,手抓食物不僅是習俗,更被視為靈性實踐。多數印度人認為飲食是感官體驗,觸覺是重要環節。傳統醫學阿育吠陀指出,進食需調動視聽嗅觸味五感。透過手指接觸,能更直接感受食物質地與溫度,提升用餐體驗。
木豆糊等「糊狀」料理,搭配麵包或米飯抓食,讓人同時享受風味與觸覺的雙重饗宴。
印度菜不全是「糊糊」!
雖然「糊狀」料理確實普遍,但絕非印度飲食全貌。印度料理多元豐富,薩摩薩、坦都里烤肉、醃菜、印度香飯、各式烤餅與油炸點心等美味應有盡有。因此,認為印度菜只有「糊糊」實屬片面看法——印度飲食文化實為風味萬千的味覺寶庫。

結語:印度飲食的多樣性
印度擁有全球最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之一。從「馬薩拉」香料的層次風味,到濃郁療癒的各式糊狀料理,印度菜餚帶來充滿驚喜的多重感官之旅。或許有人對菜單上的「糊糊」存疑,但只要願意嘗試,其風味與口感定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