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巧合彷彿直接從電影情節中走出來,卻真實發生在現實生活中。這些詭異故事足以讓人寒毛直豎,以下是10個令人背脊發涼的驚人巧合。
10. 《生命》雜誌的生死輪迴

作為20世紀美國文化象徵的《Life》雜誌,1936年11月23日創刊號封面刊登新生兒照片,標題寫著「生命開始」。這個名叫喬治·斯托里的嬰兒,後來成為新聞記者。
但詭異巧合在2000年4月4日出現:《生命》雜誌宣布永久停刊。數日後,喬治·斯托里因心臟衰竭離世。這起事件被視為「生命」的象徵性終結,與雜誌創刊理念形成毛骨悚然的呼應。
9. 馬騰·德容格的死神擦肩

荷蘭自行車選手馬騰·德容格的傳奇不在賽場,而在2014年兩度與死神擦肩的驚人巧合。他先是臨時更改行程避開失蹤的MH370航班,接著為省錢改簽躲過遭擊落的MH17班機,兩次致命空難都以分秒之差驚險避開。
8. 《凶兆》的詛咒傳聞

1976年恐怖經典《凶兆》的詭異不僅在銀幕上。劇組遭遇連串怪事:男主角格利高里·派克赴片場班機遭雷擊,製作人梅斯·紐菲爾德與編劇大衛·塞爾策分別遭遇雷擊航班,派克更取消了一架後來墜毀的班機。
特效師約翰·理查森與助手莉茲·摩爾遭遇車禍,摩爾斷頭慘死的情節竟與電影中最駭人的死亡場景如出一轍。這連串詭異事件讓人不禁懷疑:這部電影是否真的受到詛咒?
7. 開膛手傑克的死亡連結

1888年9月29日夜,凱瑟琳·埃多斯在倫敦酒醉被捕時冒用瑪麗·凱莉之名。她萬萬沒想到,這兩個名字日後都將與惡名昭彰的開膛手傑克永遠相連。
艾道斯獲釋後不久便成為開膛手受害者,屍體遭殘忍肢解。數週後,連環殺人案最後一位受害者瑪麗·凱莉被發現,而這正是艾道斯被捕時使用的化名。
6. 約瑟夫·艾格納與神秘修士

奧地利畫家約瑟夫·艾格納一生坎坷,曾多次自殺未遂。18歲首次自縊時,被一名嘉布遣會修士解救;22歲再度尋短,同一位神秘修士再度現身相救。
30歲時,艾格納因政治活動被判處死刑。行刑前夕,該修士第三次現身將其救出。雖後來成為知名藝術家,艾格納仍在68歲自盡身亡。詭異的是,那位不知名的修士竟主持了他的葬禮。
5. 兩度接住墜樓嬰兒的奇人

1937年,底特律清道夫約瑟夫·菲格洛克工作時,四樓墜落的嬰兒正巧落在他身上。奇蹟般緩衝墜勢後,兩人皆倖存。
隔年菲格洛克工作時,竟又有名兩歲幼兒高處墜落砸中他。難以置信的是,這位清道夫在近乎相同的情境下,再度成功挽救幼童性命。
4. 希特勒痴迷的《野蠻追逐》

成為歷史罪人前,希特勒曾懷抱畫家夢。雖未如願,他對藝術的狂熱始終未減,尤其鍾情法蘭茲·馮·斯圖克1889年創作的《野蠻追逐》。這幅陰鬱畫作描繪日耳曼神祇沃坦率領亡靈大軍進行狂暴狩獵。
該畫完成於希特勒出生之年,似乎預示著他黑暗的未來。畫中沃坦冷峻威嚴的形象與亡靈大軍,恰似希特勒日後崛起與毀滅之路的寫照,甚至被視為其禍世預言。
3. 27俱樂部詛咒

「27俱樂部」指才華橫溢的音樂人、演員與藝術家皆在27歲殞命的詭異現象。
自20世紀初以來,已有超過60位名人與「27俱樂部」產生關聯。這種奇特現象已成為文化符號,象徵著天才與悲劇的交匯點。
2. 經歷兩次原子彈爆炸的倖存者

1945年,三菱重工製圖師山口彊在日本的兩次原子彈爆炸中奇蹟生還。
8月6日,他因公務滯留廣島時目睹首枚原子彈墜落。爆炸衝擊將他掀翻在地,上半身嚴重灼傷,但仍與少數同事找到掩體倖存。
次日稍作恢復後,山口彊返回長崎。當他向主管描述廣島遭遇時,第二枚原子彈在長崎上空引爆。這位工程師再度奇蹟生還,雖經歷一周輻射病症狀,最終以93歲高齡於2010年逝世,其經歷堪稱史上最驚人的生存傳奇。
1. 一戰首位與末位陣亡者

歷史的弔詭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位與末位陣亡的英軍士兵,最終竟安葬於同一處墓園——聖西爾福里安軍人公墓。首位犧牲者約翰·帕爾與末位陣亡者喬治·埃德溫·埃里森的墓碑相距僅七碼,呈面對面安放。
這種安排純屬巧合,當時無人知曉他們分別是戰爭的起點與終點。更令人唏噓的是,這座由德軍修建的墓園同時安葬著敵我雙方士兵,暗喻著戰爭的荒謬與生命的平等。
如今,這兩座墓碑如同沉默的哨兵,向世人昭示戰爭的虛妄與和平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