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eddit上閒逛時,我偶然看到一張「落基山牡蠣披薩」的照片。起初我很困惑,因為那塊腎形配料明顯與牡蠎毫無關係。好奇心驅使我查證落基山牡蠣的真身——結果竟是公牛睾丸!

不禁好奇義大利人看到這個會作何反應,也替披薩師傅感到心疼。雖然外型與名字不符,但落基山牡蠣確實是將公牛睾丸(偶爾也用豬或羊的)切片、切丁或切條後裹粉油炸,通常佐以雞尾酒醬(番茄醬、塔巴斯科辣椒醬與辣根混合)與酸奶油食用。
儘管未曾親嘗,但裹粉油炸再沾醬的食物想必美味。現在就讓我們深入瞭解落基山牡蠣的故事。

落基山脈與大平原
落基山脈是橫亙北美大陸超過4800公里的巨型山系,在美國西進運動時期是重大阻礙。玩過《碧血狂殺2》的玩家都見識過這座山脈的雄偉——平均海拔近3000公尺,終年積雪且山勢陡峭。

西進運動時期,部分面對無盡山脈的人選擇直接在山脈東麓定居,丹佛、科羅拉多泉等城市因此興起。

落基山脈以東的大平原是片未經開墾的沃土,冰河時期帶來的礦物質與充足降水使其成為天然牧場。19世紀初,平原上遍佈野生美洲野牛群,後隨野牛數量銳減,畜牧業逐漸興盛。

落基山脈東麓出現數百公頃規模的大型牧場,牛群在此飼養後需跋涉數百公里至堪薩斯州等鐵路城鎮進行交易。
為何是公牛睾丸?
既然當地遍佈牧場,為何獨鍾公牛睾丸?難道只是廢物利用?不盡然,否則美國中西部早該發展出牛雜文化。如前所述,牛群需趕往城鎮屠宰,光是1918年堪薩斯州每日宰殺量就達5.5萬頭。
食用公牛睾丸的首要原因在於牠們是閹割的副產品。雖然閉豬是為去除公豬異味(雄烯酮),但閹割公牛更多是出於經濟考量:
- 被閹公牛較少打鬥,避免需要牧場主介入處理的傷亡事故
- 被閹公牛較少破壞圍欄或逃逸,降低維修與尋牛成本
- 被閹公牛飼料轉化率更高,能產出更優質的大理石紋牛肉

簡言之,閹割具有多重經濟效益。而睾丸作為優質蛋白質來源不可浪費,因此食用公牛睾丸的習俗實源於經濟考量——這與口感或壯陽傳說無關,純粹源於西方牧場閹割公牛的實際需求與副產品利用。

食用內臟特別是動物生殖器在歐洲有悠久傳統(「以形補形」的觀念具有普世性),法、西、英均有特色睾丸料理。但隨著美國工業化養殖發展,處理內臟的麻煩使這類食材逐漸式微。
「牡蠣」淵源考
最後的問題:為何稱其為落基山牡蠣?19世紀至20世紀初美國人對牡蠣的狂熱,源於東海岸移民潮帶來的豐富牡蠣資源——19世紀紐約人年均吃600個牡蠣。

這種廉價美味單價1美分,相當於糖果或報紙價格。從工人階級到上流社會都食用牡蠣,法國文學與貴族沙龍更將其與優雅品味連結,油炸牡蠣是當時流行吃法。

「落基山牡蠣」之名便源自19世紀美國人對牡蠣(特別是油炸牡蠣)的鍾愛。由於中西部缺乏保鮮條件,落基山牧場閹割產生的睾丸遂成為油炸替代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