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明亮模式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Follow Us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威靈頓牛排:起源、迷思與其奢華地位之崛起

是否曾看過那些讓人垂涎三尺的威靈頓牛排品嚐影片?整個氛圍總是極盡奢華對吧?光是「威靈頓」這個名字就散發著貴族氣息,更別提那些熱衷於解剖威靈頓牛排的美食家們,將這份矯揉造作推向了新高度。

現在,讓我們來聊聊這道經典料理。

質感與風味的交響詩

試想這般場景:暮色漸沉,爐火驅散夜寒。一塊完美煎烤的菲力牛排泛著金黃油光,搭配濃郁蘑菇醬汁靜置於旁。接著用如秘密般層層疊疊的酥皮包裹,刷上金黃蛋液,刻畫精緻花紋。送入烤箱後,時光緩緩施展魔法,空氣中瀰漫誘人香氣。

Advertisement

伴隨令人滿足的咔擦聲響,金黃外殼應聲碎裂。橫切面呈現粉嫩柔滑的菲力,被豐腴菇餡包裹,外圍環繞酥脆派皮。此時輕啜一口紅酒,所有元素完美交融。

威靈頓牛排的身世之謎

現在進入眾人期待已久的歷史課時間。

這道被譽為英國料理「官方代表」的佳餚,普遍認為得名於第一代威靈頓公爵亞瑟·韋爾斯利。但弔詭的是:整個19世紀的文獻中竟找不到任何關於威靈頓牛排的記載。

解構威靈頓傳說

為何以公爵命名?一說為紀念其1815年滑鐵盧大捷而創,另傳此乃公爵最愛。但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拆解料理本質:烤製肉品搭配酥皮即成經典。肉質原始粗獷,富含蛋白質與梅納反應的魔法,酥皮則封存風味,創造絕妙口感對比。

珍·加米在1981年著作《偉大英式料理》中精闢指出:「我從未在任何英國烹飪書籍中發現威靈頓牛排的記載…畢竟十八世紀末用酥皮包裹肉類本屬常見。」

確實如此!試想:酥皮包肉。這正是威靈頓牛排的前身——樸實肉派。隨著時光流轉,酥皮演變成千層派皮,肉餡升級為菲力,其間更添入培根與蘑菇餡(duxelles,法式蘑菇醬的華麗稱謂)。

法式蘑菇醬的逆襲

談到duxelles——這款鹹香蘑菇醬正是威靈頓牛排的靈魂,而它毫無意外是法國人的發明。自然,法國人對此頗有微詞,聲稱英國人剽竊了這道料理。他們不稱其為「威靈頓牛排」,而是直呼「酥皮包菲力」(filet de boeuf en croute)。

當然,愛爾蘭人也要插一腳。「等等,」他們說,「威靈頓公爵可是愛爾蘭人!這是愛爾蘭傳統!」

奧地利人也不買帳。「你們都錯了!」他們宣稱,「這道菜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期間,由我們的御廚為威靈頓公爵特製的!」他們甚至指出一本1910年的波蘭食譜,聲稱作者是在維也納學到這道菜的!

歷史淵源亂成一團,誰也拿不出確鑿證據。

威靈頓牛排的美國變奏曲

在各國爭執不休時,美國人終於發聲了。「如果說威靈頓牛排是我們的呢?」

1899年11月10日,從漢堡駛往紐約的郵輪「俾斯麥親王號」在菜單上列有威靈頓牛排。接著1903年,洛杉磯天使酒店在銀行家宴會上供應這道菜。

歐洲人嗤之以鼻。「這不是偷竊,這是光天化日下的搶劫!」他們竊竊私語。

1960年代的威靈頓復興

但沉寂一段時日後,威靈頓牛排再度崛起。雖然不算大紅大紫,但1960年代開始被賦予「名菜」地位,美國報章雜誌與食譜書紛紛刊載:

  • 《洛杉磯時報》,1958年5月25日
  • 《美食家食譜》,1965年
  • 《紐約時報宴會食譜》,1966年
  • 《白宮主廚食譜》,1967年
  • 《法國主廚食譜》,1972年

這股風潮與二戰後美國人追求精緻化的心理有關。漢堡炸雞雖好,但家庭主婦們渴望在特殊場合端出更考究的料理。威靈頓牛排完美契合:工序繁複、份量紮實,還頂著個貴族名號。

身份象徵與時代退潮

威靈頓牛排成為身份標籤,是富裕主婦們的料理競技場,連尼克森總統都好這口。1960到1980年代,隨著美國經濟騰飛,威靈頓牛排的身價也水漲船高。

但進入80年代後,富豪改追壽司與義大利菜,中產階級縮回漢堡炸雞的舒適圈。威靈頓牛排漸漸退居美食界的冷板凳。

威靈頓牛排的逆襲

那麼,為何今天我們會看到威靈頓牛排再度流行?我認為原因與它在1960年代成名的理由相同——華麗的名稱與提供的視覺戲劇效果。這不僅是享用美食,更是一種體驗。在渴求烹飪戲劇性的現代世界,威靈頓牛排正是最完美的壓軸好戲。

結論:無論是精緻烹飪的象徵,或只是道有趣的晚餐選擇,威靈頓牛排經歷數十年變遷依然存在。這道料理熬過了國家間的爭執、經濟動盪與口味演變——如今它依然屹立不搖。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Previous Post

動物王國的10大速度惡魔:誰比眨眼更快?

Next Post

逆齡生長?這個簡單訣竅讓你年輕20歲!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