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明亮模式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Follow Us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巴沙魚:從身份誤認到全球商品

我向來不挑食,能讓我覺得難吃的食物不多。但總有例外:刺芹、榴槤、巴沙魚。

刺芹和榴槤更多是基因問題。但巴沙魚純粹是錯誤,這種魚根本不該存在,說實話應該拿去美國餵火雞。

巴沙魚的產業開端

這種魚最初被當作龍脷魚販售,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魚類。唯一共同點?都做成魚排販售。除此之外毫無關聯。

Advertisement

在越南,巴沙魚的興起源於政局變化。1986年阮文靈擔任越共總書記後推行革新政策,水產養殖業迎來發展契機。湄公河三角洲成為養殖基地,這種魚生長快、少刺,正適合「味蕾還在發育」的西方市場。

產業迅速擴張。最初漁民只能捕撈野生魚苗養殖,很快便面臨需要人工繁殖的課題。

巴沙魚繁殖技術突破

1993年越南安江省考察團造訪中國湖北,1995年湖北省水產研究所正式與越南簽約合作研究。1997年,中越團隊成功破解巴沙魚人工繁殖技術。

這項技術徹底改變產業格局,養殖效率大幅提升。2007年越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巴沙魚開始行銷全球,開啟越南水產養殖業的黃金時代。

游向世界的魚

憑藉繁殖技術突破,越南成為巴沙魚出口大國。這種魚肉逐漸出現在各國超市與餐廳,卻始終難以征服所有食客——肉質鬆軟、味道清淡,缺乏鮮明特色。

巴沙魚的崛起引發兩極評價。生長快速、經濟效益高的特性使其成為多國引進品種,但工業化養殖與平淡口感也招致批評。對西方國家而言,這卻是價格實惠且容易烹調的蛋白質來源。

結語

從湄公河野生魚種到全球流通商品,巴沙魚的旅程是政局變革經濟策略科技突破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魚類重塑了全球食物版圖,卻未能收服所有味蕾——有人鍾情其他魚種的濃郁鮮美,也有人滿足於它的溫和樸實。無論愛憎,它確實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Previous Post

北韓料理:10道必嚐佳餚,體驗地道風味!

Next Post

想活得更久嗎?你的心跳率或許是延年益壽的關鍵!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