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明亮模式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Follow Us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葡萄牙式蛋撻:從里斯本到澳門的甜蜜之旅

我第一次吃到蛋撻是1998年,託周星馳《食神》的福。當時杭州還是個冷門旅遊小城,我連蛋撻這個詞都沒聽過。想嚐鮮卻要等到2003年,肯德基推出葡式蛋撻時,年紀漸長對甜食熱情消退,就這樣錯過了這股風潮。

蛋撻與撻類的起源

蛋撻(egg tart)的”撻”字源自法語tarte,意指以卡士達醬、水果或奶油為餡料的糕點。這種點心可圓可方,可薄可厚,甚至能做成披薩形狀,全憑製作者創意。

撻與派看似相似,關鍵差異在於:派皮完全包裹餡料且多為鹹口,撻則半敞開式設計專注展示內餡,這種特質使其自帶精緻的”布爾喬亞”氣質。

Advertisement

撻的進化史:從鹹點到甜點

歐洲皇室對飲食講究,撻的開放式結構恰好能展示精美內餡。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平民食物逐漸演變成精緻甜點,分化出兩大流派:以芝士、洋蔥、香料製成的法式鹹派(quiche),以及英式蛋撻為代表的甜味流派。促成這種轉變的關鍵,是大英帝國全球貿易帶來的蔗糖普及。

撻皮也經歷革新,從簡樸麵皮升級為奢華的酥皮(puff pastry)。

葡式蛋撻:皇室與蔗糖交織的美味

說到葡式蛋撻(pastel de nata),其淵源與皇室廚房密不可分。相傳里斯本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士為漿洗衣物大量使用蛋清,剩餘蛋黃便用於製作蛋撻。

1820年葡萄牙自由革命改變格局,君主立憲制削弱教會勢力。面臨原料短缺的修士將配方售予糖廠,該廠1837年創辦的貝倫蛋撻店至今仍在營業。

焦糖化表皮是葡撻標誌性特徵,這正是糖廠接手後的獨門改良。

蛋撻東遊記:從澳門出發的美食之旅

葡撻在港澳及內地風行,關鍵推手竟是英國人安德魯·斯托(Andrew Stow)。1979年他赴澳門拓展藥品業務,1989年轉行開設歐式麵包坊。品嚐正宗葡撻後,他調整配方創出澳門版葡撻,引發美食熱潮。

戲劇性的是,斯托與華裔妻子瑪嘉烈(Margaret Wong)離異後,女方自立門戶創辦瑪嘉烈餅店,與前夫的”安德魯餅店”分庭抗禮,為葡撻故事增添商戰情節。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Previous Post

7個簡單習慣,每天只需10分鐘就能徹底改變你的健康狀況!

Next Post

雞肉與豆芽冷沙拉:清爽美味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