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明亮模式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Follow Us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進口豬肉:為何有股怪味?如何去除異味

最近豬肉股價飆升,雖然對我的錢包來說是好事,但也提醒我豬肉價格又要上漲了。去年價格高峰期間,我吃了不少較便宜的進口豬肉。但說實話——許多中國人對進口肉品仍存疑慮。除了疫情考量,冷凍肉感覺不夠新鮮。更重要的是,許多人抱怨有怪味——有人說是臭味,有人說是腥味。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國外屠宰時放血不徹底。但真是如此嗎?

現代屠宰場標準放血流程

有個流傳已久的說法稱:國外豬隻用電擊或二氧化碳致昏後直接屠宰不放血,導致肉品有異味。相比之下,許多中國人仍想像著傳統屠宰方式——把豬逼到角落捆綁,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鮮血噴湧的場景。

實際上這兩種認知都有誇大。傳統屠宰效率低且血腥,現代中外屠宰場普遍採用致昏後放血流程。不放血會加速肉質腐壞且色澤瘀黑,我們吃的熱鮮肉、冷鮮肉都經過放血處理。特別是冷鮮肉會在0-4°C環境排酸12-24小時,減少汁液流失與細菌繁殖,同時提升肉質口感。

Advertisement

冷凍進口肉同樣經過這些程序。雖然冷凍可能影響風味口感,但異味與放血無關。

真正元兇:公豬異味

這種豬肉怪味專業名稱為公豬異味,主要來自未閹割公豬的肉品。這些公豬體內會大量分泌帶尿騷味的類固醇物質雄烯酮,以及糞臭味的糞臭素

母豬因雄烯酮含量低,肉品通常無異味。糞臭素雖存在於所有哺乳動物腸道,但通常會被肝臟分解。不過公豬體內類固醇會抑制分解作用,導致糞臭素在脂肪組織累積。

國產豬肉更少異味之謎

在中國,商品肉豬中的公豬幾乎都會在幼年期進行閹割(俗稱「敲豬」)。這能徹底消除雄烯酮,並讓糞臭素正常代謝。多數母豬則會在荷爾蒙變化前(約100公斤體重)屠宰。

為何不是所有國家都這樣做?

全球閹割現狀差異

雖然沒人喜歡公豬異味,但各國做法不同原因有二:

  1. 動物福利:有人認為無麻醉閹割不人道。歐盟曾計劃2018年前淘汰手術閹割,但未完全實現
  2. 經濟效益:閹割豬生長慢、脂肪多,經濟效益較低

替代方案:疫苗抑制

部分國家採用疫苗化學閹割。但即使在紐西蘭等普及地區,公豬異味仍高於歐盟豬肉。

各國公豬處理指南

選購進口豬肉時可參考:

  • 高風險區:西班牙、英國(閹割率低)
  • 中風險區:荷蘭(部分閹割)
  • 低風險區:德國(閹割率超80%)
  • 混合模式:美加地區
  • 未知區域:巴西(進口量增,數據有限)

買到異味豬肉處理秘訣

若買到有異味豬肉,可嘗試:

  1. 徹底清洗豬肉
  2. 冷水浸泡
  3. 最小火慢煮30分鐘至浮沫出現
  4. 溫水沖淨

此法可去除大部分異味,內部仍是生肉,需繼續烹調。

結語

雖然進口豬肉風味可能不及國產鮮肉,但異味並非源於屠宰方式。了解公豬異味與國際養殖現狀,既能吃得明白,也祝大家新年餐桌上豬肉更美味!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Previous Post

南瓜芋頭蛋糕:萬聖節最簡易自製點心

Next Post

電飯煲食譜:簡易砂鍋飯&釀茄子晚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