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模式 明亮模式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Follow Us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長江白鱘——曾繁衍生息2億年的物種,2020年宣告滅絕

2020年,中國科學家宣布,曾經在長江流域常見的長江白鱘已被宣告滅絕,這是當年首個被確認滅絕的物種。由張輝帶領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團隊在2020年初提出報告,指出該物種可能於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這項研究於2020年3月發表於《整體環境科學》期刊,符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制定的滅絕認定標準。

人類活動對白鱘的影響

長江白鱘與眾多水生生物一樣,面臨著污染、過度捕撈與棲息地喪失的威脅。由於目前沒有任何人工圈養個體,因此無法實施復育計畫。這種因突出吻部被稱為「象魚」的巨型魚類,體長可達7公尺,是與鱘魚、鱷雀鱔等物種並列的世界最大淡水魚類之一。白鱘在地球上存活超過1.5億年,可追溯至恐龍時代,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1970年代長江流域的過度捕撈對該物種造成嚴重衝擊。1981年葛洲壩的建設更使其數量銳減一半。如同眾多水生生物,白鱘陷入人類發展與棲地保護的衝突之中。

Advertisement

水壩在白鱘滅絕中的角色

水壩阻斷了白鱘洄游至上游繁殖區的路徑。1989年該物種被正式列為「受威脅物種」,但為時已晚。專家指出,水壩阻礙白鱘繁殖,最終導致其滅絕。最後一次確切目擊紀錄發生於2003年。張輝團隊已收集充分證據證實該物種現已滅絕。

搶救其他瀕危物種的行動呼籲

儘管此發現令人沮喪,張輝與團隊希望藉此激勵保護揚子鱷等其他瀕危物種的行動。他強調,要避免揚子鱷等物種滅絕,需要公眾共同參與。

長江:生物多樣性樞紐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長江作為亞洲第一大河,全長逾6300公里,在中國民生、旅遊、商業與農業中扮演關鍵角色。長江流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孕育數百種魚類、野生動物、兩棲與爬行動物。

然而與多數國家相同,中國正面臨工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衝突。如何為後代守護這些重要生態區域,成為重大挑戰。

張輝團隊在報告中強調「保護長江瀕危魚類刻不容緩」。自1975年以來,長江流域再未進行全面性調查,研究人員長期缺乏對流域內瀕危物種生存狀況的具體認知。這種研究斷層使科學家難以找到確保物種存續的最佳方案。

全球物種的持續性威脅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資料顯示,目前包括犀牛、特定蛙類、豹、大猩猩與海龜等眾多物種仍處險境。各國政府是否具備搶救這些物種的決心與資源,目前仍屬未知。

儘管長江白鱘的命運令人扼腕,但希望猶存。這項損失不應成為其他瀕危動植物與海洋生物的既定模式,或許正是我們在這場生態悲劇中能尋得的唯一曙光。

隨時了解最有趣的新聞

按下「訂閱」按鈕,即表示您確認已閱讀並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條款
Previous Post

別再像個問號一樣——瑜伽快速矯正高低肩!

Next Post

香辣竹筍雞沙拉:爽脆春日美味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