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馬卡龍已成為奢華甜點的同義詞,很少有甜點能像這款標誌性法式小圓餅般具有高辨識度。這些精緻的法式甜點幾乎與「網紅」一詞並駕齊驅。在Instagram上搜索「macarons」得到的結果數量是「dessert」的六倍。它們的流行不僅限於網絡——馬卡龍已攻佔咖啡館,通常身著柔和的馬卡龍色調,成為拍照必備道具與精緻生活的象徵。

然而儘管聲名遠播,馬卡龍卻引發諸多爭議。對愛好者而言,它們精緻甜美如夢似幻;對無感者來說,則過於甜膩昂貴,不過是Instagram的炫耀道具。這種觀點在中國剛接觸馬卡龍的群體中尤為普遍。

什麼是馬卡龍?
馬卡龍的起源略顯神秘,但普遍認為是由凱瑟琳·德·美第奇從義大利帶入法國,隨行還包括她的糕點師傅。最初的馬卡龍只是簡單的杏仁蛋白餅,沒有任何夾心。直到1900年,糕點師皮埃爾·德方丹創新地在兩片杏仁蛋白餅間夾入巧克力甘納許,由此誕生了「巴黎馬卡龍」。

著名的巴黎茶室Ladurée很快被譽為法式馬卡龍的發源地。
馬卡龍外殼由蛋白、杏仁粉和糖粉製成,並添加食用色素創造繽紛色彩。
製作馬卡龍外殼有三種經典方法:
- 法式蛋白霜:將蛋白與糖打發至軟性發泡,這是最簡單的技法
- 瑞士蛋白霜:蛋白與糖隔水加熱至糖溶解,再打發至軟性發泡
- 義式蛋白霜:將糖水混合液煮至115°C後倒入打發蛋白,通過熱力烹製出酥脆外殼和耐嚼內層

完美馬卡龍:外觀與口感
曾與皮埃爾·艾爾梅合作並撰寫多本烘焙書籍的專家多莉·格林斯潘指出,完美馬卡龍必須具備精緻的「裙邊」、圓潤光滑的表面和平整的底部。口感應外脆內軟,中心緻密耐嚼。
頂級馬卡龍能平衡外殼的輕脆與內餡的綿密,不會像普通餅乾般鬆散易碎。

如何駕馭馬卡龍的甜度?
對馬卡龍最常見的抱怨是其過分甜膩。但當代馬卡龍已進化,許多糕點師研發出更清新的內餡,如檸檬、覆盆子或開心果口味。
要平衡甜度,可選擇風味對比的夾心。苦咖啡、黑巧克力或酸檸檬與海鹽焦糖都能形成美妙反差。搭配錫蘭或大吉嶺紅茶,既可中和甜味又能提升體驗。

馬卡龍為何如此昂貴?
馬卡龍始終被視為奢侈品。在巴黎單顆售價2-3歐元,在中國可能高達20元人民幣。許多中國人將食用馬卡龍視為「炫富」行為。
但昂貴背後另有原因。馬卡龍製作難度極高,即使頂級糕點師也無法保證每批完美。原料配比、設備、技法、天氣濕度都會影響成品,因此馬卡龍常被視為糕點店的「招牌產品」。

儘管製作困難,馬卡龍仍能引領潮流,因其具有無限創意可能。名廚皮埃爾·艾爾梅便創新推出白松露核桃、玫瑰覆盆子、百香果檸檬等突破性口味。
終極思考
無論喜惡,馬卡龍已成為甜點界圖騰。其精緻造型、無限口味選擇與強勢飲食文化存在感,使其超越普通零食,成為奢華體驗的載體。

是的,它們甜膩且昂貴。但若搭配得宜,馬卡龍能帶來驚喜享受。它們提供的不僅是味道,更是藝術品般的精緻體驗。
下次見到馬卡龍時,別只當它是「可愛甜點」。不妨將其視為一口繽紛的可食用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