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无意中使用看似无害的短语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诸如此类的短语:
- “你怎么这么调皮?总是让大人担心啊!”
- “跟你说了那么多遍了,你还是不明白,你太迟钝了!”
- “你真是个爱哭鬼,太软弱了!”
这些话可能是出于失望,也可能是出于对孩子进步的渴望,但我们常常忽视的是,作为父母,我们的言语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沟通的工具。它们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尤其是上面的那些话,都是负面的、有害的。
这样的语言不但不能教导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可能会让孩子更加叛逆,失去进步的信心。本文探讨了负面语言的影响以及父母经常陷入的心理陷阱。
负面语言:适得其反的微妙建议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我们告诉孩子“不要踩到水坑里!”他们立即跳进一个更大的地方。或者我们说,“别碰那杯水”,然后我们知道,水就洒了。为什么不顾我们的警告仍然发生这种情况?
心理学用“白熊效应”来解释这种现象。我们越是试图压抑某种想法或行动,它就越有可能浮现在脑海中。孩子们的认知方式更加具体和直观,他们会与“不”这样的抽象否定作斗争。 “脚步”或“触摸”等词语更具体,更容易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话并不是一种禁止,而是一种建议,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行为甚至会因为受到关注而显得更有吸引力。我们的“负面语言”无意中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了错误的行为,让孩子看起来像是故意做出不当行为或叛逆,但事实却是无辜的。
我们抱怨得越多,流浪的孩子就越多
当孩子的行为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时,很容易陷入批评或抱怨的陷阱:
- “你为什么不能听?”
- “你怎么总是这么不小心?”
- “这件事我已经跟你说过很多次了,你怎么不记得了?”
虽然我们可能会说这些话来纠正他们的错误,但它们实际上是消极的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负面反馈并不能帮助孩子进步。相反,它会增加他们的沮丧和焦虑感,甚至可能导致他们采取“破窗”心态,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当孩子在持续的消极环境中长大时会发生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负面的话语可能会成为一种“诅咒”,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进步的动力。
长期的负面语言:对信心的微妙破坏
像“你真笨”或“你真调皮”这样的话语可能没有恶意,但它们会对孩子产生持久的影响。许多父母倾向于给孩子的行为或性格贴上标签,只关注孩子的缺点,而忽视孩子的优点和努力。这些负面标签,如“懒惰”或“笨拙”,可能会持续下去,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都做不好任何事。
“自我效能理论”等心理学理论表明,孩子的动机和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影响。如果孩子经常被告知他们做错了事情,他们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觉得自己无法进步。
这种持续的批评会导致长期的焦虑和自我怀疑,影响孩子的情绪稳定性,使他们更容易做出冲动和非理性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可能会失去从错误中学习的注意力,甚至可能因为压力而表现更差。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概念也解释了这些负面标签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当孩子被贴上标签时,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他们都会下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些期望。因此,当父母给孩子贴上“懒惰”或“顽固”的标签时,孩子可能会内化这些标签并做出相应的行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负面反馈就像诅咒一样,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循环,让他们更难摆脱“我不够好”的心态。
家长可以做什么?
当孩子行为不端或犯错误时,父母感到焦虑、失望甚至愤怒是正常的。这些情绪有时会引发冲动反应,使人难以表达关心和理解。结果往往是消极的语言,让孩子感到受到批评和忽视,这可能会阻碍爱和支持的沟通。
如果您发现自己经常对孩子使用负面语言,请在冲动回应之前考虑以下两个步骤:
:尝试放松并让情绪稳定后再做出反应。花点时间呼吸可以帮助您更理性地处理情况。当你平静下来时,你可以以温和的方式表达你的失望,建设性地支持孩子理解他们的错误并鼓励他们自我反省。
:关注具体的行动,而不是给孩子的性格贴上标签。使用积极强化引导孩子采取更好的行为,并为不良行为提供明确的替代方案。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专注于改进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他们认为的缺点。
例如,不要说:
- “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慢?”你可以说:“让我们一起加快速度,这样我们就可以早点完成并看动画片!”
或者代替说:
-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可以说:“你两次错过了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你的思考过程吗?让我们再看一遍。”
通过关注孩子的行为,你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人身攻击。
这些变化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需要时间调整是可以的。重要的是开始使用积极的语言来鼓励孩子专注于他们需要改进的行为。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建立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改变,同时在支持性、积极的环境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