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双头男孩”的故事充满悲剧色彩,交织着猎奇与剥削。1783年,这个男孩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蒙杜尔盖特村,患有一种名为颅部寄生胎的罕见疾病。这种病症使他的颅顶长出了一个完整成型的第二头颅。如今,他的头骨陈列在伦敦亨特博物馆,成为其短暂而苦难人生的永恒见证。
双头婴儿的诞生

这个男孩的真实姓名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埃弗拉德·霍姆在1790年的论文《双头婴儿报告》中记载了他的故事。1783年5月23日,他出生于加尔各答(当时称”Calcutta”)附近的贫苦家庭,父母名为汉奈和努基。接生婆看到这个双头婴儿时惊恐万分,险些当场将其杀害。
除了拥有完整五官(眼睛、鼻子、嘴巴)的第二头颅——其颈部形似桃子残梗的肉质突起外,婴儿其他身体部位均发育正常。这个寄生头颅呈倒置状态,正对着男孩的头顶。霍姆在报告中描述了接生婆的反应:”她被婴儿的怪异样貌吓坏,试图将其投入火中焚烧。婴儿在火中停留时间足以导致寄生头颅的一只眼睛和耳朵严重烧伤。”
尽管寄生头颅的一侧眼耳严重受损,霍姆观察到另一侧眼睛看似正常。然而这只眼睛对移动物体反应迟钝,瞳孔在强光下仅轻微收缩。耳朵被描述为”松垂的皮肤褶皱”。寄生头颅的下颌远小于正常尺寸,舌头大部分黏连在下颌,仅舌尖能自由活动。
展览人生

努基和汉奈意识到孩子的特殊样貌可以牟利,便带着他在加尔各答街头巡展,如同后世马戏团的畸形秀表演。他们通常用布包裹孩子,只有付费观众才能一睹真容。这种生存方式可能导致了男孩瘦弱多病的体态。
据霍姆记载,这个孩子于1785年两岁时猝然离世。但另有版本称其四岁夭折。其中一种说法是母亲取水归来时,发现他被眼镜蛇咬死。然而这并非故事的终结。
盗墓与科学猎奇
男孩一家居住在东印度公司盐商丹特先生位于坦卢克镇鲁普纳拉扬河畔的产业内。当父母将孩子葬于河岸后,丹特对尸体产生浓厚兴趣。不顾家属反对,他掘开坟墓解剖了这具奇特躯体。

不久后,即将返欧的布坎南船长在丹特宅邸暂驻。当丹特展示男孩头骨时,布坎南深受震撼。想到皇家外科医学院的同僚定会对这个独特标本感兴趣,他说服丹特将头骨交由其带回英国。
科学检验
英国顶尖医学家随即展开研究,发现两个头颅共享颅腔且无骨壁分隔。尽管丹特解剖时已移除大部分软组织,学者推测两个大脑可能通过血管神经相连。霍姆的研究包含一幅根据男孩临终前数月丹特委托绘制的肖像制作的示意图。
著名外科医生约翰·亨特将此头骨收入其伦敦亨特博物馆的藏品系列。这个标本成为馆内最奇特的医学现象见证之一。
颅部寄生胎
颅部寄生胎是寄生双胞胎的极端罕见形式,史上仅记载十例,其中四例出生后存活。孟加拉双头男孩仍是医学界确认的首个病例。如今,他的头骨作为生命奇迹与人类苦难的双重象征,在博物馆中凝视着每个来访者。